虾稻种养、虾苗繁育双线告捷,年净利润突破200万元——近日,方正县马杰家庭农场晒出的2025年“成绩单”格外亮眼。尽管窗外已是冬日,但农场刚刚敲定的2026年发展蓝图,却让人提前感受到了产业发展的春意。
粮渔双赢,生态农业结出“金果子”
2025年,马杰家庭农场在生态农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农场负责人介绍,通过成熟的“虾稻共作”模式,基地的水稻亩产稳定在1100斤。更可喜的是,由于品质优良,他们产的“虾稻”在市场上成了“香饽饽”,每斤售价比普通水稻高出0.1元。这看似不起眼的一角钱,为农场带来了约40万元的额外收入。
“水里捞金”的效益同样惊人。农场依托原有的养殖基地和6栋育苗大棚,全年成功繁育虾苗400万尾,产出商品虾120吨。最终,水产与水稻双双发力,共同创造了约700万元的总产值,净利润突破200万元大关。
技术为王,本土虾苗撑起“保护伞”
效益的背后,是过硬的技术支撑。农场最大的突破在于掌握了虾苗自主繁育的核心能力。他们培育出的本地小龙虾苗,已经完全适应了方正的水土,成活率稳定在75%左右。
“这可解决了大问题!”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从外地空运来的虾苗,经过长途颠簸,成活率往往只有25%。用我们自己的苗,成本降了,风险小了,农户养起来的信心也更足了。”这项“本土优势”已成为农场未来发展和带动乡亲们的“定心丸”。
为此,农场未雨绸缪,已经完成了基础设施升级,将虾苗繁育大棚从6栋扩建至10栋,为来年的扩规增产备足了“弹药”。
蓝图绘就,扩规共富开启“新篇章”
站在2025年丰收的肩头,马杰家庭农场已经为2026年描绘了清晰的“共富蓝图”。
首先是在“量”上做文章。 2026年,农场计划将虾苗年繁育量大幅提升至2000万尾。其中,800万尾将用于自有基地,使每亩虾苗投放量增加50%,进一步挖掘单产潜力。
更重要的是在“带”上见实效。 剩余的1200万尾虾苗,将定向供应给周边有意向的农户。“这两年看到我们效益好,不少老乡都主动找来,想跟着一起干。”农场相关负责人表示,“明年我们不光提供虾苗,还会派技术员上门指导,从养殖到销售,全程帮扶,让大家少走弯路,共同致富。”
此外,在“融”上求突破。 农场新开辟的120亩池塘养殖区已经完工,为产业升级打下了实实在在的基础。围绕这片新水域,垂钓池、乡村民宿等配套设施也在陆续规划建设中。一个融合了“虾稻养殖、休闲垂钓、田园民宿、农事体验”的农业综合体,已初见雏形。这意味着,农场正一步步从单一的农业生产,转向与旅游、服务业的“三产融合”,为持续增收打开更广阔的空间。
从2025年的“硕果满枝”到2026年的“蓝图绘就”,马杰家庭农场用实践证明,现代农业不仅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更是“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智慧。它正成为方正县乡村振兴路上一个充满活力的“细胞”,用自己的高质量发展,激活一方水土,带动一方乡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