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东北信息网 -> 国际

蛇口外籍居民赞叹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来了不想走,老外不见外

时间:2021-04-14 15:02:35

  “多么美丽的城市啊,不是吗?”来自英国的奎因·卡罗琳骑着自行车熟练地穿梭在蛇口街道的大街小巷,尽管来深圳已经13年,但看到车水马龙的街道和沿街生机盎然的绿植,仍不住感叹。

  在蛇口街道,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人来往穿梭已经很难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个当年打响改革开放“第一炮”的工业区如今已成为外籍人士聚集的国际化社区,100多个国家的8000多名外籍居民在蛇口街道工作和学习,单位面积的外籍人员数量居全国首位,让蛇口街道成为深圳市外籍人士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也让这里成为深圳国际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专业高效的公共服务

  “更多文件有了双语版本,工作人员也能熟练地说英语,所以很多事情我可以不带秘书,自己就能办好,甚至还有不少事线上就可以完成。”2017年蛇口街道成立首家“境外人员管理服务中心”,提供临时住宿登记、涉外办事指引、纠纷调解等23项业务,2020年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招商街道工作站揭牌,来华工作许可业务也能“一站式”办理。卡罗琳很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在深生活、工作所需的证件都有了更近、更高效的办理方式。

  几天前,卡罗琳在英国的银行需要她提供现住址的英文证明,于是她预约了蛇口涉外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公证业务。工作人员了解她的诉求后,很快就将她的英文住址加入到《境外人员临时住宿登记表》中,并对该文件进行公证。“工作人员非常高效,所有步骤都可以在中心办好,非常方便,不用担心语言障碍,也无需排长队。”卡罗琳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境外人员临时住宿登记表》,表上所有内容均为中英文对应,另附的公证也由英文书写。

  2020年7月,蛇口涉外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成立,这是深圳市首个综合性多功能涉外法律服务平台。卡罗琳手机中存着该中心的安排表,从周一到周五,涉外法律、调解、公正、税法等咨询服务排得满满当当。“有政府专家和法律专家来这里分享,他们免费提供咨询和信息,我觉得这样的服务很棒,也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做法。”她说。

  与此同时,卡罗琳发现外籍人士还有更多途径获得信息和服务,像蛇口街道针对外籍居民建立了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提供及时的英语信息和服务,线下也有很多活动向外籍居民讲解一些政策。“当有新的税收规定时,我们可以参加一些分享会,有时候我甚至比我的中国朋友更了解一些新政策。”卡罗琳说。

  多元文化的融合碰撞

  体验过蛇口涉外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服务后,卡罗琳认为这是深圳努力为外籍人士提供服务中的重要一步,便带动她女儿将这里的信息和服务整理成一份详细的报告,并计划分享在脸书等各个外国社交媒体上,希望更多外国人了解这些服务。“这样我们可以成为连接中外的‘桥梁’。”卡罗琳说。事实上,很多在深外籍人士在感受文化交融的同时也自觉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大使”。

  2012年,招商街道就打造了首支国际志愿者队伍,2019年整编形成了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城市融入三支类型化的国际志愿者队伍。卡罗琳就是目前城市融入队的队长,帮助刚来深圳的外籍友人适应深圳,服务时长已近70小时。“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我的荣幸,我和家人都受益良多。”卡罗琳说,她的很多外国朋友都是志愿者,他们喜欢生活在这里,并希望融入这里。

  志愿服务以外,每周一次的中文语言课、提供中英字幕的电影之夜、骑行或徒步探寻城市风景……各类中外居民一同参与的活动也为外国人适应、熟悉并爱上这座城市提供的更多机会。“只要我有时间就参与这些活动,来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卡罗琳说。

  “我喜欢在这里生活,可以做生意,生活质量高,这里很美好。我妈妈现在在英国不能出门,我就会和她开视频电话,带她看深圳的景色。”生活了这么多年,卡罗琳很熟悉这座城市的优点和不足,但作为“桥梁”,她更愿意将美好的一面展示给世界,卡罗琳相信自己的真实经历更具说服力。

马立安与读者分享写作背后的故事。 深圳特区报记者 齐洁爽 摄

  更为立体的国际形象

  来自美国的马立安1995年来到深圳,作为一名人类学家,她在二十多年间走过了深圳大街小巷,深入研究深圳的发展沿革,俨然一个“深圳通”,甚至比很多深圳人更了解深圳。

  2017年,马立安及其团队在美国出版了学术性着作《LEARNING FROM SHENZHEN》(《向深圳学习》),从社会经济改革试验、城市规划建设、现代城市文明塑造、社会人文变迁、文化艺术发展、医疗体系建设等方面记述、分析深圳从中国改革开放的试点窗口到现代化模范都市的进程,这本书也在去年被译成汉语并在中国出版。

  “与其说是因为我们的书让西方世界更了解深圳,不如说是因为深圳在世界上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让外国人意识到深圳的存在并发现我们的书。”马立安明显感觉近些年关注深圳的学者越来越多。

  1995年,马立安刚来到深圳开展人类学研究,那时美国对中文或汉学感兴趣的人多选择去北上广,很少有人知道深圳,所以很多人劝她去北京等“更能代表中国”的地方。“那时候外国人是先发现北京、上海后才发现深圳,现在可能不少人会先体会深圳,再到北京、上海。”

  “这是经济转型的结果,深圳提出建设创新之都,更多国外的人就关注到这里。”在马立安的印象中,从“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开始,尤其是2011年有了第一个外国策展人之后,很多外国建筑师、艺术家、学者都开始关注并来到深圳,之后双创周等一系列国际性的活动,以及深圳在物流、电子科技、生物科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让越来越多外国人注意到深圳非制造业的那一面。

  【记者手记】

  交天下朋友 享多元文化

  深圳先天就带着国际化的基因,从经济特区诞生起,中央就确立深圳要走外向型经济之路,一路40年走过来,深圳已经从一个初登国际舞台的“毛头小子”变成一个大气稳重的国际“名流”,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脚步愈发坚定。

  为什么要国际化,人才或许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人才从来都是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如何吸引全球人才,又如何留住他们恐怕不能光靠钱来解决,在记者采访过程发现,“界面友好”也是让很多外国人选择并留在深圳的原因。

  “界面友好”的城市首先需要优质的公共服务,在一个非英文母语国家能否解决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决定着外国人最直接的生活体验。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文件有了双语版本,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越来越准确,新政策不断解决外籍人士的医疗、教育等问题……与此同时,“英语角”活动、“说外语”比赛让深圳市民学外语的氛围更加浓烈,更好的服务和语言环境让外籍人士在深障碍越来越少。

  “界面友好”的城市还需要给外籍人士文化认同感。这一点深圳有优势,很多在深外籍人士同样感受到“来了就是深圳人”的魔力,包容友好的城市氛围让外籍人士可以很快融入这座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中外居民有了更多交流的空间,也让外籍居民可以更好地了解并爱上中国文化,融入社区生活。

  随着国际化城市建设的推进,深圳人不仅可以“五湖四海皆兄弟”,还能“七洲五洋皆朋友”。

  深圳城市国际化建设大事记(2015—2020年)

  2015年1月 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成立,是国内首个以国际交流合作为主题的城市级基金会。

  2015年 深圳建立“英语角平台”,目前全市英语角已经67个,遍布全市十个区(新区)。

  2018年3月-7月 “深圳市民讲外语”英语大赛首次采取“赛区制”模式,近800位市民参与报名。

  2018年10月 “深圳国际形象推介会”暨2018中加国际创新文化节举行,“聆听深圳-郎朗和他的城市”首度走进加拿大。过去六年,深圳在美国、英国、德国等10余个国家举办推介活动共20余

  场,累计触及海外各界人士4000余人次。

  2019年6月 市委办、市府办印发《关于推进国际化街区建设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到2022年在全市各区建成首批15个国际化街区;到2025年形成全市国际化街区网络;到2030年,国际化街区成为新时期国际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促进国际先进生产要素、知识技术和高端人才在深圳集聚。

  2019年12月 市府办印发《关于加强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服务国际化水平的工作方案》。

来源: 腾讯新闻  作者:   编辑: 余仁俊
  • 商贸
  • 独家
  • 娱乐
  • 体育
  • 健康
  • 文化
东北地区有大雪和强降温 华北黄
东北地区有大雪和强降温 华北黄

黑土危机:黑土正在变黄土,如不保护,东北黑土

新华全媒+|【新华网独家连线】
新华全媒+|【新华网独家连线】

21款路虎揽胜传世加长 独家定制国六首批

凝心聚力 国美全面发力娱乐化零售新
凝心聚力 国美全面发力娱乐化零售新

两天时间,32家娱乐场所,5万多步 只为在“仙气”缭

阳光体育 快乐成长
阳光体育 快乐成长

预见2021:《中国体育赛事行业全景图谱》(附发展现状

央视网评|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
央视网评|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

解锁“科技”与“健康” 2021首场“校企双进”“医”

刘宏伟律师:美轮美奂诗歌三重境界
刘宏伟律师:美轮美奂诗歌三重境界

刘宏伟律师:美轮美奂诗歌三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