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东北信息网 -> 调查

记者蹲点调查|急诊科里的变与不变

时间:2021-02-01 16:37:35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急诊科发生哪些变化?如何做到救人防疫两不误?这里有哪些不一样的故事和生命感悟?

  急诊科里的变与不变

  □记者 杨学莹 孙源泽 实习生 冯加香 报道 深夜,齐鲁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背着急救包,转运病人去做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有一个群体,他们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摆渡。他们的每一次出发,每一次看诊都事关生死,他们是急诊科的医生,是生命的摆渡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急诊科里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生命摆渡人是如何做到救人防疫两不误?在这个生死攸关的地方又有哪些不一样的人间故事和生命感悟?

  冬天是心脑血管和唿吸系统疾病的多发期,也是各大医院急诊科压力最大的时候。在今冬最冷的1月上旬,记者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蹲点。

  □本报记者 杨学莹 孙源泽

  本报实习生 冯加香

  “零新增”的背后

  “先抢救、后挂号”原则下,救人防疫两不误如何做到

  疫情的出现,让人来人往的急诊科,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也承受了更多的压力。

  1月5日14时30分,记者来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齐鲁医院最东南角的4层小楼(1月26日急诊科搬迁至华美楼负一层)。一进门,保安测体温、要求出示健康码。在分诊台前,就诊的患者及家属要用微信小程序出示14天以来的行程,进行旅居史风险排查。这样严格的程序,都是为了确保“零新增”。

  “零新增”,放心的是市民,医护人员其实一直在承担着风险。

  1月7日,济南市区最低气温-18.3℃。10时15分,院前急救接到防疫转送任务,转送一位去过石家庄及北京、尚未做核酸检测的发热患者。经评估,病情允许,这次出诊人员精简,只有医生和驾驶员。两人动作熟练地穿完防护服,同事互相仔细检查防护服穿着是否合格。

  在市内接送普通患者,院前急救也把防疫纳入了工作流程。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要评估环境,询问防控信息。若发现新冠肺炎疑似患者,进行三级防护后现场救治,向居委会或市民热线报备,送往定点医院进行救治。返回后及时向医院汇报。返回科室后,要人车消毒、补充急救物品、登记。

  急诊科是个相对开放空间,经常遵循的是“先抢救、后挂号”的生命至上原则。1月5日18时到24时记者采访期间,这里先后有6辆救护车前来。患者被一路狂奔送进抢救室缓冲区和复苏区,这增加了医务人员的暴露风险。

  急诊科抢救室护士长姜玫告诉记者,虽然急诊科床位紧张,但仍留有2张隔离床位作为防疫缓冲,遇有伴有发热或者从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来的急危重症患者,先进入隔离室,由专门护士救护管理,接诊医生同时请医院感染科会诊并第一时间进行核酸采样检测排查。

  在急诊科,每间诊室的小白板上,都张贴有当日专人更新的中高风险地区名单,方便接诊医生二次精准排查。所有入抢、留观、住院患者及陪人都要做核酸检测。只有核酸检测阴性结果出来,才能办理住院。为了方便患者和家属,患者由医生看病后取样,家属去急诊科门口的采样点去取样。

  姜玫说,即便要求这样严格、检测如此方便,仍有个别患者家属拖延和不配合检测。他们只好每班安排专职的护士拿着查对表,每天跟踪、核对、督促。

  “抢救、留观室床位周转很快,一会儿换一拨人,工作强度高压力大,这些反反复复的叮嘱,常常让人口干舌燥。”姜玫说,“守土有责、守土担责真的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需要大家一起,做好第一责任人。”

  与死神赛跑

  病人来了,医护人员毫不犹豫地冲上去,每天“打仗式”抢救,让急诊医生成了“多面手”

  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即便有暴露的风险,当病人来了,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总是毫不犹豫地冲上去。他们要与死神赛跑,在奔跑中,他们练就成了“多面手”。

  急诊科最繁忙的时间是夜里。其他门诊下班了,只有急诊楼彻夜灯火通明。不时有“120”的蓝白闪灯照彻大厅。这时,分诊护士会提着便携仪器冲出去,一边推车,一边为患者检测生命体征。

  1月6日20时15分,一位因车祸受伤昏迷的中年男子被“120”送入急诊科,迅速被推入抢救室1号床位。

  五六名医生、护士立马冲上去,各司其职,给患者吸氧、连上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剪去上衣、检查外伤、评估病情和生命体征,一系列动作在几分钟内完成。很快,几袋药水挂到了点滴架上,液滴快速注入患者体内。医生使用了药物降低颅内压、增加血容量、用白蛋白维持血浆渗透压等。同时,护士采集静脉血、动脉血用于化验、分析。

  随后赶到的交警说,男子骑电瓶车,被车撞击。医生看到他的瞳孔不等大,一侧瞳孔已经扩大,光反射消失,这说明他已发生“脑疝”,伤得很重,病情危急。

  氧饱和度低,护士迅速吸痰、插管连上唿吸机;腿部受伤,骨科医生对患者的伤腿及时进行固定、包扎;血压不高,医护们给予了快速补液、升压药物升压、止血、输血、纠正酸中毒等抢救措施……

  这样“打仗式”的抢救场面,记者蹲点的这些天,每天都有目睹。有的患者,救过来了;有的在医生护士拼尽全力后,仍撒手而去……

  1月6日14时30分,记者来到急诊心内科门诊,3名医生都被患者和家属包围着。主班医生商睿桌上,放着4本病历。

  “核酸送了吗?”“拿药了吗?”“办住院登记了吗?”患者和家属来来去去,一冒头,商睿就能认出是谁,告诉来人该走哪一步了。此外,抢救室他还管着几位患者,他要为他们联系去处。

  桌上的电话不时响起:“CCU可以了,这就过来接。”他也拨出去:“留观室有床了没?我啥时候能过去送?”

  15时22分,屋里暂时没了患者,商睿获得了短暂的清闲。他盘点着自己负责的患者,起身活动了一下筋骨。17时左右,到下班时间了,患者没看完,商睿也没能下班。17时50分,抢救室3床患者突发心衰,他又被叫去参与抢救了。

  急、快,让急诊医生成了“多面手”。商睿的副班医生翟纯刚是一名刚毕业的博士生,正在轮转过程中,被派到急诊做副班。

  他说,过去自己对一些药物光知道用法、用量,一盒多少片记不准,在别的科室能查软件,在急诊没时间查,只好背下来。

  另外,急诊医生要会阅片,有的患者病情危急,等不得出报告,有的报告夜间不出,只能等白天,这样,医生要会直接看影像作判断。

  齐鲁医院急诊神经内科医生贾国勇(左一)、急诊内科医生吕林懋(左二)和内科副班医生一起研判患者的肺部影像。

  向左,还是向右?

  面对诸多不确定,遇到十字路口,医生们需及时作出准确判断,努力给病人和家属一个确定的希望

  疫情常态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但对急诊科的医生们来说,面对每一个生死攸关的病人,他们需要及时作出准确的判断,给病人和家属一个确定的希望。

  急诊科接诊的多是急、危、重患者,医生、护士们常说一句话“先开枪、后瞄准”。稳定住生命体征后,还要尽快寻找病因,为后续的救治赢得宝贵时间。在诊治时,医生们经常遇到十字路口,需要一双慧眼去辨识。

  1月7日晚,一位62岁的男子被救护车送来,进入抢救室。他右边手脚没劲,口角右斜,开始打瞌睡。神经内科医生贾国勇决定先不做心电图,抓紧做脑CT。“脑出血、脑梗,都会导致肢体没劲儿。但是治疗方向相反,一个是止血、一个是溶栓。”贾国勇一边在电脑上不断地刷新CT结果,一边告诉记者。CT上传了,是脑出血,贾国勇立即开了止血药。

  去年,一位腹痛2天的男子来到急诊科,他白细胞升高、腹腔积液、肠壁肿胀增厚。是肠道有问题吗?急诊科副主任、内科医生陈良一边看片,一边注意到男子的脸怪怪的,像化了妆一般红润,男子说,是晒的。会不会是系统性红斑狼疮?这种风湿性疾病多发于女性,男性得病几率极低,陈良学医以来从未见过。问题是,如果是系统性红斑狼疮,那么他需要内科保守治疗;如果不是,可能需要积极剖腹探查了。病因不同,治疗方案区别很大。

  急诊外科医生为患者进行了腹腔穿刺,抽出来的是红色积液,这提示可能需要开腹探查。但他也发现了男子的脸色奇怪,就把他先收入外科病房,准备开腹探查,一边等风湿科的检测结果。男子的血液检查结果出来,确实是系统性红斑狼疮。这样,他就不用手术了,而是要换一套方案。

  “急诊医生靠的是团队,是整个医院的力量。”陈良说,几年前,急诊医生吕园接诊了一位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继发布加综合征患者,20多岁的姑娘,病情来势汹汹,急诊科年轻医生大胆怀疑、小心确诊,最后顶住压力正确抉择,挽救了姑娘的生命。

  吕园永远记得那个夜晚。姑娘从外院转来,神情憔悴,面色苍黄,查体发现她双侧肋下很明显各有一个大包块,不敢让人碰。姑娘说,包块就是这3天长的。吕园说:“不好,这会儿急诊没床了也要留下她!”吕园又仔细地问了一遍病史,姑娘既往有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规律服药,控制得一直不错,但是最近想要孩子,就自行把药停了。

  吕园坦诚地对患者家属说,怀疑患者得了一种比较罕见的病,很严重。上一个她接诊的怀疑该病的患者,还没来得及抽血检查就猝死了。血管成像结果如吕园所料,患者症状和检查完全符合布加综合征和门静脉血栓。

  诊断仅仅是开始。问题是,消除血栓需要抗凝,然而她还有出血,这两者是矛盾的。如何去平衡,能不能下决心去抗凝,这才是最大的问题。急诊科主班医生李勇当机立断:用上低分子肝素抗凝!所有的人压力都很大。深夜里,急诊科请来消化内科、普外科、血管外科医生会诊,大家都认为应该抗凝,当然要严密观察出血的情况。后来血管外科的教授把她收入科内继续治疗。过了一阵,姑娘康复出院了。

  “在抢救室,矛盾无处不在。去寻找悬崖的边界,把患者救回,是急诊医生存在的最大理由。”陈良说。

  医生眼中的生死

  已看惯生死的医护人员,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急诊科,有了更多的生命感悟

  1月7日凌晨,记者在清创室看到一位喝了农药的老年男子,医生已经给他作了处理,他脸色灰白,皱着眉头蜷缩在那儿,看起来非常难受。发现他喝药后,老伴和兄弟拉着他在老家县城里洗了胃,转院到这里。“前不久,他胳膊摔坏了,又遇到了烦心事,准是一时想不开。”老伴纳闷地说。

  1月8日下午,记者在留观室又见到了这位男子,除了脸色还是有点发灰外,他看起来已与常人无异,了解之后才知道,原来他只有50多岁。问谁气着他了,他笑吟吟地看着老伴,老伴搓着手说:“那就是我呗。”

  这个下午,在3楼留观室里,有5位中毒患者。其中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是从贵州坐飞机前来就诊的;一位50多岁的女子,喝了百草枯,在老家湖北随州被下了病危通知,她丈夫得知齐鲁医院能治百草枯中毒,驱车1000多里地过来。而这时,他们都好差不多了,热切地盼望出院,回到自己的家。

  抢13床有一位老太太,每次护士给她作护理的人最多、时间最长,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老人因唿吸衰竭、肺部感染、胸腔积液卧床多日,唿吸、进食都靠管道维持。她43岁的大儿子整日守在她的床旁,已经五六十天没躺着睡觉了。他是一位工人,手指前不久出了工伤,戴着塑料的护指。“我母亲才72岁,不老。她有意识,她很积极,在努力争取有一天拔了唿吸机……”

  医患关系,急诊科也像一面镜子。分诊护士张勇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2020年12月29日9时,一位济南老人在泉城路附近冬泳,发现半边身子活动不灵了,自己拨打了120来了医院。老人先入抢救室,由于家属没在身边,张勇为他办理挂号、充值、申请核酸检测等手续。她联系上了老人在青岛工作的儿子,把老人的病情告诉他,老人的儿子二话没说,给张勇打来了2万元钱。

  “这种信任让人暖心。”张勇说。下午,老人的儿子赶到了,对张勇一个劲儿地道谢。张勇说,疫情之后,这样的信任,越来越多。

  1992年参加工作的急诊科抢救室护士长姜玫告诉记者,疫情重塑的,不仅是急诊室和医院,能感受到患者对医护的理解越来越多,人们对生命至上的理解更深刻。“生命面前,大家在一起对付的是病魔,医务人员、患者、家属是一个战壕的战友。”

“大家是一个战壕的战友”

  □本报记者 杨学莹

  疫情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变化。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回望过去,疫情怎样改变了医院、改变了医患关系、改变了人们对健康和生命的认知?我们选择疫情防控的前哨——医院急诊科蹲点,试图管窥其中的一个侧面。

  “你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救死扶伤一如疫情之前,但患者和家属对医院的理解、配合,出现了令医护人员欣慰和感动的变化。

  1月26日,因为腾地建设综合急诊楼,急诊科搬到了华美楼负一层。搬家后,适应疫情防控需要,顺应国内外急诊抢救室封闭管理的大趋势,抢救室实行了“无陪护”封闭管理。这就意味着,患者家属不能进入抢救室陪护,改为在等候区等候,患者的生活护理交给专业护士和护理员承担。当然,家属随时可去诊室找医生了解患者病情,遇到患者病情变化等情况允许探视,医院也正在筹备开放“云探视”,给患者和家属提供更多心理支持。

  让医护人员有点儿意外的是,患者和家属对这一变化,听了解释都接受了,没有一个找医护人员争辩的。“患者的抵抗力弱。封闭管理后,抢救室的环境会更好,一些检查和治疗就能在床旁做了。都是为患者好,家属能理解。”急诊科抢救室护士长姜玫说。

  这让记者想到采访中姜玫说的一句话:“大家在一起对付的是病魔,医务人员、患者、家属是一个战壕的战友。”

  齐鲁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陈良感到,疫情发生以来,大部分患者对医生信任度明显增加,对医生提出的诊疗方案,患者变得更好沟通了。他觉得,这与战疫强化了医患“同仇敌忾”的体验、加深患者对医护人员的理解有关。

  又快到春节了,陈良想起了上一个春节的一个温暖瞬间。农历春节正月初六,他收到一条微信,是5年前他们抢救过的一位心衰患者发来的。他问陈良:“你缺口罩不?以前防雾霾,家里存了一些。”那时,到处口罩紧缺,医院也不例外。出院后从未联系的患者居然一直惦记着他,他感到心窝一暖。但陈良知道,心衰患者即便已经临床痊愈,抵抗力仍很差,一旦发病可能致命。怕他真来医院送口罩,陈良红着眼眶回复:“放心吧,够用,暂时不需要。”

  疫情,对一些患者来说,直接改变了医患交流的方式。齐鲁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吕慧霞的手机中,有好几个心衰患者群,都是几百人的大群。以往,心衰患者需要定期到门诊复查、加减药量,但疫情之下,为了减少他们出入医院的风险,医生转而通过QQ群、微信群来管理患者。这样,医生的指导就从定期见面变成全天候服务了。见吕慧霞忙不过来,她的学生和一些热心病友义务帮忙,提醒某位患者该注意什么了,该加药、减药了等。这些群,正是医生、患者同仇敌忾对抗病魔的缩影。

  “同仇敌忾对付疾病,是医患关系的常态,而不仅仅是在面对疫情的时候。”陈良说。

120怎么打?急诊医生教你救命知识

  □本报记者 杨学莹 孙源泽

  本报实习生 冯加香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院前急救护士长石蕾提醒,拨打“120”时,如果时间允许,应将位置说具体一些,比如靠近小区哪个门,进门哪一侧的第几座楼等,最好派人在附近路口引导。拨打“120”时应简要说明病情,比如烧伤、烫伤、触电、落水等,有利于医护人员准备特殊救助物资。

  急诊心内科医生商睿说,从全国看,心血管危重患者唿叫“120”的比例偏少,只有1/5左右。商睿说,人得了脑卒中,发现肢体不灵了,都知道赶紧来医院;而胸痛,很多人不以为然,总想等等。一些不典型的心脏疾病,人们常以为是胃疼等消化道疾病。齐鲁医院在国内率先成立了“胸痛中心”,建立了7×24值班制度。我省去年发布了“胸痛地图”,打造“急性胸痛30分钟救治圈”,让胸痛患者30分钟内可以到达有诊治能力的医院。

  公众还要了解一些急救常识。一位滨州男子开车拉着妻子来到齐鲁医院急诊科抢救。男子的妻子在工作中受伤,一条手臂离断了。男子光想着往大医院跑,结果路程太远,妻子在路上失血过多死亡。抢救室护理组组长肖哲说,遇到这样的情况,应尽快在当地医院包扎止血,再往大医院赶,而且要使用救护车。

来源: 大众报业  作者:   编辑: 余仁俊
  • 商贸
  • 独家
  • 娱乐
  • 体育
  • 健康
  • 文化
东北地区有大雪和强降温 华北黄
东北地区有大雪和强降温 华北黄

百年京哈,开启东北发展新篇章

咪咕阅读积极探索网络文学影视I
咪咕阅读积极探索网络文学影视I

云学堂获腾讯E1轮战略投资,指数资本继续担任独家财

以生活洪流的大流量战胜娱乐至上的小
以生活洪流的大流量战胜娱乐至上的小

杨天真回怼恶意弹幕:娱乐本身是没有圈的,引发现场

阳光体育 快乐成长
阳光体育 快乐成长

建德:传统体育 乐享运动

雀巢健康儿童携手太太乐共倡均衡饮食
雀巢健康儿童携手太太乐共倡均衡饮食

健康大咖谈|“神兽”出笼 家长请接招

话剧《雁儿飞飞》参演广东省艺术节
话剧《雁儿飞飞》参演广东省艺术节

河南极具特色的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看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