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完春节,黑土地上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就率先动工。在哈尔滨市巴彦县松花江乡,钩机、铲车轰鸣作业,“抹除”田埂、平整田地,通过“小池改大池”格田化改造,“粮田”升级为“良田”。
巴彦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站站长赵萍告诉记者:“去年年初,这里开始了格田化改造,小地块儿被改成占地20亩的‘大方田’。通过改造,高标准农田生产标准更高了,不但亩产提高了不少,管理起来也更科学、更省劲儿了。今年,改造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
在哈尔滨市延寿县东安村,全村264块稻田通过“小池改大池”,汇成了64块“大方田”,2024年粮食产量提升了一大截儿。
在哈尔滨市尚志市龙王庙村,格田化改造给乡亲们带来的实惠更多,新建的“稻客厅+农业科普培训基地”、体验式稻米加工厂、稻米文化景观于一体的农业田园综合体,吸引了众多游客,村民也吃上“旅游饭”。
高标准农田的“高”,不仅限于提高粮食产量,还包括建设、管护水平的不断提高。为逐步把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哈尔滨市加速推进“小池改大池”格田化改造,让每一寸高标准农田都发挥出应有作用。
大机械作业提供有力支撑
高标准农田为大机械作业提供了极大便利,有力推动了“五良”融合发展,成为稳产增产的关键要素。
哈尔滨市巴彦县西集镇有一个鲜食玉米基地,万亩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一望无边。国立超是全村首个带地入社的人,他现在的“身份”是农机手。每年从春耕到秋收,他一人管控着几千亩地。高架喷洒车一趟作业横扫30余条垄,“水肥一体管理”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
在巴彦县红光乡丰裕村的农机大库内,停放着一排“铁牛”,王洪军每隔几天就要来看看自己的座驾——“凯斯305”。这台价值160万元的“王牌铁牛”是全村春种秋收的主力,每年干完本村的活儿,还要外出“打工”。
在丰裕村,像王洪军一样的农机手有20多人。他们人人身怀绝技,不但驾驶技术了得,修车手艺也是一流,自己的车出了毛病,基本能就地解决问题。
身为“飞手”的陈大刚,可以熟练操控无人机为稻田施肥,一人管理着5000亩稻田的飞防作业。虽然年龄不算小了,但他说自己还是“新农人”。7年前,县里组织“新农人”培训,陈大刚第一个报名,成为全村首个“飞手”,种了半辈子地的陈大刚因此对现代农业有了全新认知。
说起高标准农田的好处,陈大刚说:“一个人管这么多地,这要在以前连想都不敢想。如今,不仅种地‘双脚不粘泥’成了现实,高标准农田还给咱添了抗灾保丰收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