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骑行、City walk、露营之后,一种名为“公园20分钟效应”的自我放松方式在沈城年轻人群里迅速走红。这一概念主张每天抽出20分钟时间到户外公园中,即便不运动,也能显著提升精神状态。
近日,记者走访沈城多个公园发现,在此背景下,沈城部分商家已开始瞄准“公园+”,营造新型城市消费体验场景。
“逛公园”在沈城年轻人中兴起
5月7日中午,从长白岛森林公园第三门走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以及还在绽放中的海棠、樱花。尽管是工作日,公园里依然人流如织,其中不少穿着正装的白领,或拿着一杯咖啡独自散步,或三两结伴有说有笑。
95后杨先生告诉记者,他就在与公园一路之隔的写字楼里上班。“我们的工作节奏特别快,午休时间出来逛一逛放松放松,最近特别流行的‘公园20分钟效应’确实管用,挺解乏的。”在河边散步的女士告诉记者,她每天中午都利用午休时间走走,轻松的氛围可以让她暂时忘掉工作的压力。
“去附近公园的草地坐坐,看大爷大妈锻炼,听着小孩子们的欢笑声……感受大自然的呼吸,获得身心的疗愈。”在沈阳本地社交平台上,“公园20分钟效应”也开始走红,网络达人们纷纷分享沈阳各处公园风景、拍照点位、打卡攻略等。就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逛公园更是成为一种流行的度假方式,北陵公园、丁香湖公园、长白岛森林公园、南湖公园的客流指数上榜沈阳景点、景区前十位。
人均14.66平方米绿地带来“公园自由”
《国际环境健康研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天在户外待上一小段时间能够让人感到更加快乐,即便不做运动,只是每天到公园待上20分钟也能让人状态更好。因此,“公园20分钟效应”也被年轻人戏称为“当代人的精神快充”。这种效应走红的背后,离不开这座城市为市民提供的“公园自由”。
除了南湖公园、青年公园、北陵公园、长白岛森林公园、沈水湾公园、五里河公园等公园外,沈阳市充分利用道路节点、街头转角见缝插“绿”,打造各具特色的口袋公园,实现从“城中之园”到“园中之城”的转变。“我家小区街角刚刚新建了一处口袋公园,环境优美、设施齐全。这几天下班之后总是先到公园坐一坐、歇一歇,特别舒服。”家住南京南街华府丹郡小区的业主张先生说。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沈阳市建成区绿地面积23345.7公顷。其中,新建公园11座,改造提升公园13座,新建口袋公园1000座。实现增绿11.3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6%,建成区绿地率40.7%。沈阳市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了14.66平方米。
公园场景带来城市消费新体验
看到“公园20分钟效应”走红,沈城商家则瞄准“公园+”场景开始探索多元场景、提供综合性消费体验。青年公园附近一家豪华酒店近期借助公园场景营造出繁花秘境的氛围感,成功吸引一波春季赏花之旅带来的流量。
在公园场景中,产品也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与疗愈、自然、松弛等概念进行碰撞,由此产生功能之外的情绪价值。运动、茶饮、美妆,甚至是汽车品牌纷纷利用“公园20分钟效应”这一话题增加曝光度,拉近与年轻人之间的距离。
近期在沈城公园内举办了一场客户活动的某国际时尚品牌负责人告诉记者,逛公园成为热门出行趋势的背后,是消费者对情绪价值的高度重视。“利用这一趋势,我们把活动放在公园里举办,既可以不断增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联系,也可以顺势引导消费者从物质消费转向精神消费层面。”她相信,“公园+”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丰富的体验场景,具备文商旅进一步融合发展的潜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或其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