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明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简介: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博士,现任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曾先后在新乡电视台、《晶报》工作,在西南科技大学任教。主要从事新闻伦理、媒体版权、网络舆情和媒体应急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发表时事评论作品千余篇,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着作5部,获绵阳市人文社科成果奖1项、西南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红网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即将拉下帷幕。在选拔比赛征文截止前,作为初评评委之一的我,想“采访”一下参加比赛的老师和同学:通过参加这次选拔赛,你“遇到”了什么?
相信发表过评论的同学,遇到的是“成名的烦恼”。这样的“烦恼”,是随着自己的作品得到社会承认后,意外发现自己的观点被“洗稿”,甚至遭到赤裸裸的剽窃。每年的选拔赛期间,总有学生跟我吐槽,自己的作品发表后,被他人高度模仿:思想一样,只是换了不同的语言表述。新闻评论是思想表达,这和学校的课程考试非常不同的是,评论写作考验的是作者的思考力。对于新鲜的社会事件,自己要有点独到的见解,确实不易。不少学生私下吐槽,评论写作太难。好不容易思考的东西,如果被人模仿或者剽窃,心里肯定不是滋味。通常,我会用“恭喜你,被洗稿(剽窃)说明你的思想有价值,你该感到高兴才对”。这样的烦恼,是成长的烦恼,每个写评论的作者,大抵都有过类似的烦恼。
相信指导过评论写作的老师,遇到的是“逃兵的烦恼”。刚写评论的同学,大多踌躇满志,以为自己的观点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可。结果,三篇不中,有的就产生了畏难情绪,有的甘愿当“逃兵”,或者问老师,有没有一投稿就发表的媒体可以推荐一下……每次看到学生沮丧的表情和不敢挑战自己的话,我总是有点悲凉的感觉:人生的路这么长,咋刚开跑就要“投降”,或者自我降低标准?知难而进,才是人生的价值。既然通过高考能进到大学读书,已经证明你的实力不差。一次评论大赛,莫非比高考还难吗?作为老师,希望自己的学生人人都是曾国藩,有一股“屡败屡战”的不服输精神。如果畏惧挑战,畏惧竞争,这样的放弃意味着什么,不言自明。可惜,当这样的学生多了,老师的烦恼随之而来。如何感化学生,鼓励学生,这样的“思政工作”,也是一门育人的艺术。
评论写作,锻炼的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表达思想的能力。这样的写作,学生收获的是名与利,收获的是毅力的提升。参加评论大赛的经历,将是每位参赛同学最大的财富。这是因为,通过参赛,你看到了“榜样”,感受到了“天外有天”。如果说“距离产生美”,那么,选拔赛中学校与学校、学生与学生的“差距”产生的则是前行的动力。所以,评论选拔赛可以谢幕,但是,参赛者的比赛永远不会结束。唯有竞赛,才能使自己优秀。